機[Ji]床工業40年的改革發展曆程總(Zong)結的意義
行業動态 | 2019-07-02 09:17我國的(De)改(Gai)革開放已經[Jing]走過了40年(Nian)的道路,國家(Jia)發生(Sheng)了翻天(Tian)覆地的變化[Hua]。中國機床工業在這不平(Ping)凡的改革開放(Fang)曆程中,取得了(Le)巨大的進步。今天(Tian),國内[Nei]外環境[Jing]已經發生了全(Quan)面深刻的變(Bian)化,中國特色(Se)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Dai],黨中央擘畫的“兩[Liang]個一百[Bai]年”發展藍圖,為我(Wo)們展現[Xian]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De)壯麗前景,“世(Shi)界正面臨[Lin]百年(Nian)未有的大變局”。
機床(Chuang)工業(Ye)已(Yi)經站在全新的曆(Li)史起點上,我們面臨的發展任務艱巨,挑[Tiao]戰嚴峻複雜。理[Li]性客觀地對機床工業40年[Nian]的改革發展曆[Li]程進行總結,對[Dui]于我們(Men)明确未來30年的發展道[Dao]路和優先任務[Wu]具[Ju]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40年[Nian]主要成就與進(Jin)步
我國現[Xian]代機[Ji]床工業的[De]基礎源于“一五”時期[Qi](1953-1957)開始(Shi)實施的前(Qian)蘇聯援建工程(Cheng),20世紀60至70年[Nian]代開展的“三線(Xian)建設”中,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規[Gui]劃建設[She]。改革開放前已經形成産[Chan]品(Pin)門類比較齊全、産業體(Ti)系相對完整、産業布[Bu]局[Ju]均衡合理的機(Ji)床工業體系,基本(Ben)承擔起[Qi]裝備國民經濟主要[Yao]部門的任務,為新中(Zhong)國的[De]工業化建設做出(Chu)了重要貢獻。
當然,在(Zai)計(Ji)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這[Zhe]一體系[Xi],帶有計劃體制的種種問題[Ti],如企業缺乏活力,裝備陳[Chen]舊落後,技術進(Jin)步緩慢。至上世紀70年[Nian]代末、80年代初,西方(Fang)發[Fa]達國家的機床工業已(Yi)經全面進入了數控機[Ji]床時代(Dai),而我國的機(Ji)床行業除[Chu]個(Ge)别較(Jiao)簡單的(De)産品門類(Lei)外,數控技術尚[Shang]處于起步階段,與西[Xi]方相比形成了[Le]明[Ming]顯差距。
經(Jing)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機床工業取得了巨(Ju)大[Da]的成就和長足的[De]進步,産業能力(Li)和國際地位都發生了全面而深刻[Ke]的變化。
體制結構發生根本性(Xing)變化
機床是工業化生産最為典型的生産資料。至改革開放初期[Qi],我國機床工業一直實行嚴格[Ge]的計劃經濟管理(Li)和公有制[Zhi](其中絕大多[Duo]數為國有制(Zhi))。其中重點骨[Gu]幹企業(包括“十八羅漢”)和[He]研發機構均由[You]一機部直接管(Guan)轄,其産、供、銷實行高(Gao)度集中的計劃管(Guan)理,甚至連一台很(Hen)小規格的儀表機床都不允(Yun)許計劃外生[Sheng]産和流通。企[Qi]業的研發、生(Sheng)産、銷售、材料供(Gong)應、人事[Shi]用工、工資福利等基本[Ben]經營[Ying]活動都實行(Hang)統一管理。這[Zhe]種體制下的(De)企業(Ye),并不是真正意義的經營主體。
改革開[Kai]放後(Hou),這種單一結構和僵化管理模式逐漸被打破。1983年2月[Yue],機械工業部(Bu)發布《機械工[Gong]業貫徹(Che)計劃經濟為主,市(Shi)場經濟為輔原則的(De)試行辦法》,改革單一的指令性(Xing)計劃,實行指(Zhi)令性計[Ji]劃、指導性[Xing]計劃和[He]市場調節并行的[De]管理模式,正式開啟[Qi]了市場化改革[Ge]的進程。1984年[Nian]7月發布《國[Guo]務院批轉[Zhuan]機械(Xie)工業部關于(Yu)機械工業管理體制改(Gai)革的報告的通知》,将原機械部(Bu)直屬[Shu]企業下放到地方[Fang]管理,标志着以政企分開和兩權(所有(You)權和經營權[Quan])分離為(Wei)主要内容的國企[Qi]改(Gai)革全面展[Zhan]開。
随着改[Gai]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Chang]準入、産業(Ye)準入全面放開。原有的國有[You]企(Qi)業多數實施了不同形式的産權[Quan]制度改革,民營企[Qi]業蓬勃興[Xing]起,外資企業大(Da)量湧入。至[Zhi]本世紀第一(Yi)個[Ge]十(Shi)年,我國機床工業[Ye]的體制結構已經發生了根(Gen)本(Ben)性的變化。
以機(Ji)床工業中最具代[Dai]表[Biao]性的金(Jin)屬切削機床為[Wei]例。2015年,規模以上金屬切削機床企業為739家,其中,國有(含集體)控股、私人控股和外資(含港澳台)控股的企業[Ye]數量分别為71家、533家和105家,占比分别為9.6%、72.1%、14.2%;上述三類[Lei]企業擁有[You]資産占比[Bi]分别為[Wei]38.3%、48.8%、10.4%;主營業務收入占[Zhan]比分别為18.4%、68.7%、10.8%;實(Shi)現(Xian)利潤的占[Zhan]比分[Fen]别為-12%、97%、13.4%。其中,國有(You)企業[Ye]除了占有資産指标(近40%)之[Zhi]外,在其他[Ta]幾(Ji)項指标上已經失[Shi]去優勢,在利潤方面[Mian]拖了整個體系的後腿(-12%)。
與(Yu)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hi),民營企業表現出強勁[Jin]的活力,不僅在(Zai)企業數量方[Fang]面[Mian]占據絕對優勢(占比70%以[Yi]上[Shang]),更以(Yi)不足一半(Ban)(48.8%)的資(Zi)産占有貢獻了(Le)近七成(68.7%)的主營[Ying]業務收入(Ru)和近乎百分之百(97%)的[De]利潤,正在成為機床工業新的(De)主力軍,多(Duo)種[Zhong]經(Jing)濟成分共同發(Fa)展的新格局已[Yi]經形成,這是機床工業40年[Nian]來最為顯著和最具積極意義的變化。這(Zhe)一(Yi)變化帶來的[De]競争活力,使[Shi]機床工業獲(Huo)得了持續不(Bu)斷的(De)發[Fa]展動力。
數控機床技[Ji]術全面普及
數控機床技[Ji]術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1952年,美(Mei)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出(Chu)了世界(Jie)上第一台數控銑床(Chuang)。由[You]于基礎技術方面的制約[Yue],在此[Ci]後20年左右的時(Shi)間内,數控機床技術(Shu)并(Bing)沒有得到廣[Guang]泛的(De)應用和普及。直至20世(Shi)紀70年代初,大規[Gui]模集成電(Dian)路(LSI)和微處理器(CPU)的問世,推[Tui]動了微電子(Zi)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數控機床的大規模制造和廣泛的商(Shang)業化應用創造了[Le]條[Tiao]件。70年代中(Zhong)後期,數控機床技術進[Jin]入[Ru]快速發展期,美、歐、日[Ri]等國相繼于[Yu]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Chu)實現了機床産品技術的代際升級(Ji)即[Ji]數控機床化。如日本山崎馬紮克(Ke)(YamazakiMAZAK)公司[Si]在1982年就實現了機床産品的完(Wan)全數控化(Hua)。
我國數控機床技術[Shu]的研發起步并不晚,1958年,清[Qing]華大學和北(Bei)京第一[Yi]機床廠就合作[Zuo]研[Yan]發[Fa]出中國第[Di]一台數控升降台銑(Xi)床(采用分離元件技[Ji]術),比起世(Shi)界(Jie)第一台數控(Kong)機(Ji)床不過晚了6年。但其後的20年,我國數(Shu)控機(Ji)床技術進步十分緩(Huan)慢,除了技術因素的(De)制約[Yue],文化大革命的幹擾[Rao]破壞也是重要原因。從1973年開始,國家組織了數控技術[Shu]攻(Gong)關,但直至改革開放[Fang]初期,我國除[Chu]了[Le]可以(Yi)制造少量[Liang]技術相對簡(Jian)單的數控線切割機床(Chuang)外,數控(Kong)機(Ji)床總體[Ti]上仍[Reng]然滞留在技[Ji]術[Shu]研發階段[Duan],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了身後。
改革(Ge)開放以[Yi]來,數控機床技術一直作為機床工業[Ye]的主攻方向。1980年,北京機床研究[Jiu]所通[Tong]過許可證[Zheng]轉讓[Rang]的方式從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引進數控系統技術,随[Sui]後從“六五”(1981-1985)開始,國家連續組織了幾[Ji]個五年計劃的數(Shu)控技術[Shu]攻關,有力地促進了數控機床技術的發展進(Jin)步。但既便如此,數控機床産業(Ye)化進程仍然進展緩慢。直至上世紀末[Mo],我(Wo)國機床工[Gong]業的産(Chan)值數控化率仍徘(Pai)徊在[Zai]20%左右,産(Chan)量[Liang]數(Shu)控化率[Lü]更是不足(Zu)10%。
數控機床[Chuang]技術在中國的(De)真正成熟和快速普及是從本世紀開(Kai)始的。在機(Ji)床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數控機[Ji]床技術(Shu)快速普及(Ji)、産量迅猛[Meng]增[Zeng]長,數(Shu)控化率持續提高。根據中國機床[Chuang]工具工業協會(Hui)統計,2013年以來,機床工業的産出數控化率和機[Ji]床市場的消費數控化率(Lü)均已(Yi)超過了70%,2016年更是(Shi)達到[Dao]近80%的水平。目[Mu]前機[Ji]床工業(Ye)領域内,凡(Fan)适[Shi]合采用數控技術的機床(Chuang)品種,均(Jun)已采(Cai)用了數控(Kong)技[Ji]術,已經[Jing]不存(Cun)在任何技術障礙。
同樣的情況也表現在[Zai]當下(Xia)的機床用戶領(Ling)域,機床用戶可以方便地在用(Yong)工市[Shi]場招聘到熟練的數控機床操作者[Zhe],而普通機床的操作工反而成[Cheng]了稀(Xi)缺資源。我們已在制造端和應用(Yong)端(Duan)基本實現[Xian]了數控(Kong)機[Ji]床技術的全面普及[Ji]。雖然我國數(Shu)控[Kong]機床(Chuang)産品整體上還處在中、低[Di]檔[Dang]水平,比西方(Fang)發達國家晚了30多年(Nian)的時間,但是我(Wo)國已[Yi]全面進入了數控(Kong)機(Ji)床時代,這是一件了不起(Qi)的曆[Li]史成就。
值得指[Zhi]出的是,國家于1999年開始實施并持續10年之久的數控機(Ji)床産品[Pin]增值稅先征後返[Fan]政策為上述[Shu]代際升級的實現發揮了重要(Yao)的推動[Dong]作用。
産品結構水[Shui]平和市場競争(Zheng)力(Li)明顯提[Ti]高
由于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Da],我國機床工(Gong)業被稱為是“低端混戰,高(Gao)端失守”。但近些年來,這(Zhe)一情況正在發(Fa)生積極的變[Bian]化,産品結構水平(Ping)和市場[Chang]競争能力明顯提高。從專業的角度重新審視近十年來中國機(Ji)床市場的實(Shi)際競争狀态[Tai],可以概括為:“低端内[Nei]戰、中端争奪、高端失守”。
機床産品的檔次(Ci)劃分是針對(Dui)特定市場的(De)相對的和動态的概念,并沒有明确的界定标(Biao)準,盡管如此,人們[Men]習慣用高、中[Zhong]、低端三個類别大緻區分[Fen]機床産品的[De]檔次。對國産機床在本土市(Shi)場與進口機床的競争态[Tai]勢進行評[Ping]估可(Ke)知,長[Zhang]期[Qi]以來的市場(Chang)競争焦點主要集中在中[Zhong]端領域,而低(Di)端和高端領域的[De]競争态勢一直(Zhi)沒有發生明顯變[Bian]化。一直是本土企業[Ye]參與競争;在高端領域(Yu),由于差距[Ju]懸殊,國産(Chan)機床基本[Ben]上還不具備市場[Chang]競争能力。而中端[Duan]市場(Chang)領域一直是[Shi]國産機(Ji)床與[Yu]進口機床争[Zheng]奪的主戰[Zhan]場,也是我們[Men]曾經(Jing)瀕臨全面[Mian]失守的領域,争奪這一領域的市場(Chang)份(Fen)額,是多數機(Ji)床企業長期以(Yi)來的主攻方向。
随着我國數控機床技術的全(Quan)面普及,中檔(Dang)數控機床(Chuang)技術不斷趨向成[Cheng]熟,再加上本土優勢[Shi]的助力,國産中檔數控機床産品的市場競争力逐步(Bu)增強,市場份[Fen]額逐漸擴大,市場地[Di]位日(Ri)益鞏固,逐步扭轉了長期(Qi)被動(Dong)挨打的[De]局面。近10年來,國産機床已(Yi)經[Jing]在本(Ben)土中端市場占據(Ju)了半壁江山[Shan],基本實現了由被動防守到長期相持再到積極進(Jin)攻的戰略轉變。
同時,我國(Guo)機床企業并沒有因實[Shi]力懸殊放(Fang)棄[Qi]在高(Gao)端領域的努力進取,2009年正式啟動(Dong)的國家高檔數控機床重[Zhong]大科(Ke)技專項(以下稱“專(Zhuan)項”)也(Ye)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據統[Tong]計,2009年至2018年,專項[Xiang]共(Gong)安排課(Ke)題600項[Xiang],其中,近70%的課(Ke)題[Ti]已經完成(Cheng)。專項的實施,顯著加快了高檔數控機床及其功能(Neng)單元和關鍵(Jian)零部件的技術研(Yan)發步伐,許多高檔産品[Pin]品種實(Shi)現了“從無到有(You)”的跨越,部分[Fen]課題成果獲[Huo]得了[Le]市場應用驗證的[De]機會,為參與高端(Duan)領域的市場競争進(Jin)一步積蓄了能(Neng)量。
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中國機床制造業的經濟規[Gui]模就已超越德國和日本躍居[Ju]世界第一位[Wei],并且一[Yi]直保持至今。近年來,中國(Guo)機床(Chuang)工業的總産出始[Shi]終占世[Shi]界總産出(Chu)的[De]四分之一左右。
40年(Nian)機床(Chuang)工業的規模[Mo]增長過程,大緻可以劃分成兩個發(Fa)展[Zhan]階段[Duan]。第一個階段為改革[Ge]開放初至(Zhi)上[Shang]世紀末(1978-2000)。這一[Yi]階段機床工業的(De)主題是[Shi]體制改革(Ge)、引(Yin)進合作和調(Diao)整提高,總體上處于培育基礎、積蓄能量的階段,增長速度并不[Bu]是很快。第二階段為本世紀初至今。這(Zhe)一時期(Qi)各種(Zhong)增長要素——改[Gai]革基礎、開放入世、勞動力供應、市場需求等充分疊(Die)加,機床工業随同中國經濟同(Tong)步進入了快速增長[Zhang]時期。
2000年金切機床總産量(Liang)為17.66萬台,到2011年已達88.68萬[Wan]台,11年間産量增長了4倍多,年均複合增長(Zhang)率達到15.8%。機床工業這一階(Jie)段的高速發展,與整個機[Ji]械工業乃至(Zhi)整個制造業的增長過程是(Shi)完全同步的。正是機械(Xie)工業乃(Nai)至整(Zheng)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為(Wei)機床工業創造了巨大的(De)市場需求,從而拉動[Dong]了機[Ji]床工業經濟[Ji]規模的快速(Su)增長。
機床工業經濟規模于2009年躍居世界第一位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背景,即中[Zhong]國和西方國[Guo]家的經(Jing)濟增(Zeng)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出(Chu)現了此消彼[Bi]長(Zhang)的變化。由[You]于中國政府(Fu)迅速推[Tui]出大(Da)規模投資[Zi]計劃,經濟增長得到了快(Kuai)速恢[Hui]複,重新進入高[Gao]速(Su)增長的軌道[Dao]。正是[Shi]這一增長落差為中國機床工業的規模躍升創造了條件。
機床工業[Ye]發展的主要[Yao]動力:“四大紅[Hong]利”
從全局的(De)角度看,40年[Nian]來,機床工[Gong]業[Ye]的主要發展動力可以概[Gai]括為(Wei)“四大紅[Hong]利”,即改革(Ge)紅利、開放(Fang)紅利、發(Fa)展紅利和人(Ren)口紅利。
改革紅[Hong]利
40年(Nian)來機(Ji)床工業的改革進程,可以[Yi]以1992年為界,大緻劃分為兩(Liang)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2)的改革主要在兩個層面展開。在宏觀層面上,漸(Jian)次退出計劃經濟[Ji]模式,逐步向[Xiang]市場經濟[Ji]模(Mo)式過渡;在微觀層面上,以搞[Gao]活國營企(Qi)業為目标,逐步賦予[Yu]企業(Ye)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地[Di]位。
1992年鄧小平(Ping)同(Tong)志南巡推動了[Le]新一(Yi)輪的思想[Xiang]解放。黨的十四[Si]屆三(San)中全會(Hui)(1993年11月)和十五大(1997年9月),又推出[Chu]一系(Xi)列改革舉措[Cuo]。自1993年至今,機床工[Gong]業在宏觀層面的改革是,徹底放棄計劃[Hua]經濟(Ji)管理模式,确立社會主義市場(Chang)經濟體制和(He)公有制為主[Zhu]體、多種所有制經濟[Ji]共(Gong)同(Tong)發展的基本經[Jing]濟制度;在企業微觀(Guan)層面上,則深入(Ru)到“抓大放小”,産權制[Zhi]度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層面。
開放紅利
回顧機床[Chuang]工業40年來的開(Kai)放過程,以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Zhi)(WTO)為界[Jie]可以劃(Hua)分為兩個階段。
對外開放第一階段(1978-2001)的主(Zhu)要特征是“引進來”。機[Ji]床工業重點骨幹企業不僅紛[Fen]紛引(Yin)進國(Guo)外先進設備以提高(Gao)自身關鍵環節工藝[Yi]保障能力,而且廣泛開展[Zhan]了不同形式的[De]技術引進,以提(Ti)高自[Zi]身的産品[Pin]技術(Shu)水[Shui]平。據統計,1980-1995年,機床工業共實施技術引[Yin]進合作項目300餘[Yu]項,機床工[Gong]業重(Zhong)點骨(Gu)幹企業多[Duo]數[Shu]都參與到這一進程中。
其中代表性的項目包括[Kuo]:濟南第一機床廠與日本(Ben)山崎馬紮克合作生産精密車床項目,北[Bei]京機床研究所引進日本發那科公(Gong)司(FANUC)數控系統、伺服系統、主軸電機和伺服驅動電機成套技術項目,濟南[Nan]第二機床廠引[Yin]進[Jin]美國維爾森公司(Verson)機械壓[Ya]力機技術項目等。上述引進合作[Zuo]項(Xiang)目的實施(Shi),使機床工業[Ye]骨[Gu]幹[Gan]企業的産品技術水平、工藝裝備能力和企[Qi]業管理水(Shui)平實現了大幅度(Du)提高,甚至是跨越式的提升。
中國加入WTO後,機床工(Gong)業的對外開[Kai]放進入新的階段(2002年至今)。在這一階段,除了發達(Da)國家機床制造[Zao]企業[Ye]紛紛來華投資設廠[Chang]外,另一個重[Zhong]要特征就是[Shi]中國[Guo]企業“走[Zou]出去”。衆多(Duo)機[Ji]床企業主[Zhu]動走(Zou)出國門,到[Dao]發達(Da)國家實施技術(Shu)并購(Gou)。
據不完全(Quan)統計,至今已有18家機床企[Qi]業實[Shi]施海(Hai)外并購項目25項,其中(Zhong)具有代表性的項目(Mu)包括:大連機床集團(Tuan)并購(Gou)美國英格索爾(Er)公司(Ingersoll)生産[Chan]系統和曲軸項目、沈陽機(Ji)床集[Ji]團并購德國[Guo]希斯公(Gong)司(SCHIESS)項目、北京(Jing)第一機床廠(Chang)并購德國瓦德利希·科堡(Bao)公司(Waldrich-Coburg)項目等[Deng]等。
海外并(Bing)購進一步密切了機床工(Gong)業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融合,培養和鍛煉(Lian)了我[Wo]國企業的國際[Ji]化經營能力,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Zhong)有(You)你”的全球機床(Chuang)産業新[Xin]格局。近(Jin)年來(Lai),為數不少的機床企業還[Hai]直接[Jie]從國外引[Yin]進了一大批技術(Shu)專家,少數企業更[Geng]是在國外設立技[Ji]術研發中心,從而[Er]把技術引進與合作提高到了新的(De)層次。
發展(Zhan)紅利[Li]
改革開放以來,中[Zhong]國經濟經曆(Li)了連(Lian)續[Xu]30多年的高速增長(Zhang),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Fa]展,經(Jing)濟社會[Hui]結[Jie]構發[Fa]生巨大[Da]變化。這一過程為機床工業提供了(Le)巨大的市場[Chang]空間(Jian),強有力地拉動[Dong]了[Le]機床工業的快速(Su)發展。
機床(Chuang)工業屬于生産[Chan]資料供應部門,其發展直接依[Yi]賴于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機(Ji)床工業的(De)發展是固定(Ding)資産投(Tou)資的[De]函數,投資增(Zeng)長,機床必然(Ran)增長,投資增[Zeng]長速度快,則機床[Chuang]增速也相應加快,反之亦然。
據[Ju]國家統計局數[Shu]據,2017年固定資産投資(不(Bu)含農戶(Hu),下同[Tong])為631683.96億元,為1981年(711.10億元)的888倍,36年[Nian]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8%。2017年制造業固定[Ding]資産[Chan]投資[Zi]為193615.67億元[Yuan],為1995年(3827.26億元)的50倍,22年(Nian)間的年均增(Zeng)長[Zhang]率為19.5%。2016年設備工器具購置固定資産投(Tou)資為111869.26億元,為2000年5846.72億元的19倍,16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20.3%。
可見近[Jin]40年[Nian]來,無論是(Shi)全社會固定資(Zi)産投資,制造業固定資産[Chan]投資,還是設備工器[Qi]具購(Gou)置投資的增(Zeng)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Shang]的高[Gao]水平。
由[You]于固定(Ding)資産投資持續高速增長(Zhang)的強力拉動,我國在[Zai]2002年就已經成為世[Shi]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中國[Guo]機床市場消費額在世界(Jie)機床消費總額中[Zhong]的占比曾一(Yi)度達到近40%,至今繼續保(Bao)持在1/3左右的水平。
人口紅利
與西方(Fang)發達國(Guo)家相比,我[Wo]們是後來者,中國機床工業在産品技術、質量和企(Qi)業效率方面[Mian]長期存在較大差距。我國[Guo]機(Ji)床工業的主要[Yao]優勢在于價格和服務,而支撐上[Shang]述兩大優勢(Shi)的主要因素是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Ben)。在過(Guo)去相當長的時(Shi)期,我國勞動年齡(15-59歲)人口數量一直保持增長(Zhang),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相(Xiang)對廉價的(De)勞[Lao]動(Dong)力資源,機床工(Gong)業也不[Bu]例外。
20世紀[Ji]90年代後期,中(Zhong)國機床工業國(Guo)有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産率大緻相(Xiang)當于同期日本同行業企業的1/35至1/30,中國企業的[De]人(Ren)均勞動力成本大緻相當于日本企業[Ye]的1/30至1/25,即日本企[Qi]業為[Wei]1名員工所支付的成(Cheng)本大緻相當于中國企業為25-30名員工支(Zhi)付的成本之和,差距十(Shi)分[Fen]懸殊。
上述對比從另外一個角度(Du)說明,正是由于中國企業具有[You]突出的勞[Lao]動力成本優勢,才在很大(Da)程度上平[Ping]衡了勞動生産[Chan]率(Lü)水平低下的劣勢(Shi),使得當時的中國(Guo)企業能夠在[Zai]競争中勉強支撐。
自本世(Shi)紀以來, 上述情況開始發生明(Ming)顯變化。通過市場化改革、體制(Zhi)機制轉換[Huan]、内[Nei]部管理升級和技術改造(Zao)等綜合措施(Shi),中國企業的(De)人均勞(Lao)動生(Sheng)産率(Lü)迅速提高,且提高(Gao)的速度明顯高(Gao)于(Yu)勞動力成本提高的速(Su)度,使得中國[Guo]企業的勞動力成[Cheng]本[Ben]優勢開始充分顯現,這正是機床(Chuang)工業本(Ben)世(Shi)紀初開[Kai]始連[Lian]續高速增長[Zhang]的勞動力資源背景,也即人口紅利。
正視自身問題和主要差距
盡(Jin)管機[Ji]床[Chuang]工業[Ye]在4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取(Qu)得了有目[Mu]共(Gong)睹的(De)曆史性成就,但是必須承[Cheng]認,我們自[Zi]身的(De)發[Fa]展還存在不少問題。有長期(Qi)存在的老問題(Ti),也有在發展過[Guo]程中[Zhong]不斷形成和積累的新矛[Mao]盾;既有行業自身固有的[De]問[Wen]題,也有外部環境(Jing)變化提出的新挑[Tiao]戰;既有純技(Ji)術的問題,但更[Geng]多的是超[Chao]越技[Ji]術層面的深層[Ceng]次結(Jie)構性問題[Ti]。隻有客觀準确地認識差距和[He]問題,才能為未來的(De)戰[Zhan]略和行動提供正(Zheng)确的導向,否則[Ze]機床[Chuang]工業的轉型調整就是一句空[Kong]話。
從全局的視角觀[Guan]察,我國機(Ji)床工[Gong]業存在的主要差距和問題可以[Yi]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核心技(Ji)術缺失,技術基礎(Chu)薄弱
近10年(Nian)以來,“大[Da]而不強”成(Cheng)為業界對我國[Guo]機床工業的普遍評(Ping)價(Jia)。“大而不強”不僅指機床工[Gong]業整體上仍然[Ran]處于全球産業價值鍊的中低(Di)端,而且核心技(Ji)術缺失、技術基[Ji]礎(Chu)薄弱成為突(Tu)出軟肋。作為數控機床[Chuang]核心技術主要載體的功能單元和關鍵零部件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其中的中高檔部分對進口的(De)依賴程度(Du)尤為突出,事實上已經形[Xing]成[Cheng]了嚴重的産業空心化(Hua)。同時,基礎共性技術、産業前(Qian)沿技術研[Yan]究方面(Mian)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進(Jin)一步擴大的趨勢(Shi),研究隊伍和研(Yan)究能(Neng)力更是明[Ming]顯退化。
上述被動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機[Ji]床工業發展戰[Zhan]略和指導原則的偏差之外,還與其所[Suo]涉及的特(Te)定産業[Ye]發[Fa]展背[Bei]景有關。
西[Xi]方發達國家(Jia)在上世[Shi]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就已基本[Ben]完成了普通機床向數控機床的升級,而我國大緻[Zhi]在2013年以後才[Cai]基本完成這[Zhe]一過程。由普(Pu)通機床升級為數控機(Ji)床,不僅僅是産品技術的代際(Ji)升級,同時(Shi)還伴随着産[Chan]業結構形态的明[Ming]顯變化,即由普(Pu)通機床時代小而[Er]全、大而全的企業結構形态,演變為數控機(Ji)床時代以高度[Du]社會[Hui]化分工為[Wei]主要特征的産(Chan)業形态。
作[Zuo]為數[Shu]控機床核[He]心技術主[Zhu]要載體的功(Gong)能單元和關(Guan)鍵零部件等(Deng)配套産品,逐(Zhu)漸分離并形成獨立(Li)的專[Zhuan]業化研發(Fa)制造主體,與機(Ji)床制造主[Zhu]體形成上下遊配套(Tao)關系;而機床制(Zhi)造主體負責産品(Pin)研發設計,制造則在一定程度上簡[Jian]化為功[Gong]能集[Ji]成技術和組裝[Zhuang]技術。這種(Zhong)産業結構形态(Tai)的變化,在歐(Ou)美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中國數控機床産[Chan]業起步晚且起點低,尤其是主要功能單元和關鍵[Jian]零部件等配[Pei]套産品[Pin]的(De)發展[Zhan]嚴重滞後(Hou),在較[Jiao]長時期内不足以支(Zhi)撐産業的發展。恰逢(Feng)國家(Jia)實行開放政策,國外的成(Cheng)熟數控機床(Chuang)配套産品紛紛進入國(Guo)内[Nei]市場,以進口(Kou)配套産品為主導的(De)數控機床産業供應[Ying]鍊很快形成,機床制(Zhi)造企業可以方(Fang)便地在家[Jia]門口采購到進[Jin]口配套産品,用以制(Zhi)造出[Chu]自己的數控[Kong]機[Ji]床産品。因此國(Guo)産數控機床配套[Tao]進口産品逐漸成(Cheng)為一種常(Chang)态,成為一種慣性,這反過(Guo)來又進一步壓縮(Suo)了國産[Chan]配套産品的進步和發展空[Kong]間,形成惡[E]性循環。2009年啟[Qi]動的國家科[Ke]技[Ji]專項針對上述問題做(Zuo)過一些積[Ji]極[Ji]努力的推動,并使問題得(De)到一定程度的[De]緩解,但是[Shi]距離問題的[De]根本(Ben)解決還[Hai]相去甚遠。
顯然,上述産業背景的本質是數控機床産業的供應鍊問題,這(Zhe)是機床(Chuang)工業[Ye]核心技術缺[Que]失(Shi)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從供應鍊入手緻力于問題的解決。
新型技術研發體系尚[Shang]未[Wei]形成
就機床工業整體而言,技術研發體系[Xi]弱化、虛化和碎[Sui]片化的背後原因,在于真(Zhen)正(Zheng)意義上的新型技術研(Yan)發體系至今并未形成。
從(Cong)“一五”期間開(Kai)始(Shi)至改革開[Kai]放前[Qian],我國已經形成(Cheng)了[Le]比較完整的[De]機床(Chuang)工業體系(Xi),除了重點骨幹企業群體[Ti]外,還包括衆多的技術研發機構;不[Bu]僅有“七所一院”這樣[Yang]的綜合性專業技術[Shu]研發機構(稱(Cheng)為“一類(Lei)所”),還有由30餘個重點骨幹企(Qi)業(Ye)的技術研發部門構成的更為(Wei)細[Xi]分的技術研發機[Ji]構(稱為“二類所”)。上述研發(Fa)機構形成(Cheng)了門[Men]類布局完整[Zheng]、層[Ceng]次分工合理的(De)機床工業技術(Shu)研發體系,基本[Ben]覆蓋了機床工業的主要技術[Shu]領域,在我(Wo)國現(Xian)代機床工業的[De]形成和發展過(Guo)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曆史性作[Zuo]用。
随(Sui)着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一[Yi]類所”先是全[Quan]部下放地方管理,随後進(Jin)行企業化[Hua]改制;挂靠在重點骨幹企業(Ye)的“二類所”則早[Zao]已随着企[Qi]業一并下放(Fang)地方[Fang]管(Guan)理。至此,原有的金(Jin)字塔型技術研發體系基本被打破,但(Dan)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适應的新型(Xing)技[Ji]術研發體(Ti)系并沒有真正[Zheng]建立起來。具體原(Yuan)因(Yin)如下[Xia]:
首先是弱化(Hua)。由于“一類(Lei)所”的職能[Neng]定位(Wei)發生了根(Gen)本[Ben]的轉變,其原有的(De)較強技術研發[Fa]能力、尤其是共性基礎技術研(Yan)究方面的能力顯著弱化,研發人員大量流失,其為行業内企(Qi)業提供技術服務的[De]功能基本喪失(Shi),“二類所”的技術研(Yan)發能力(Li)也不同程度地(Di)弱化了。改革開(Kai)放初期,多數重(Zhong)點骨幹[Gan]企業都[Dou]将[Jiang]技術進步的(De)主攻方向調整[Zheng]為技術引進與(Yu)合作,導緻企業(Ye)自主研發的動力嚴(Yan)重不足,其基礎技術研究工作早已被邊緣化[Hua]甚至徹底消失了[Le]。
其次是虛化。表面上(Shang)看(Kan),機床工業領域的很多企業,都相繼挂[Gua]上了由[You]各級(Ji)各類政府(Fu)部[Bu]門頒(Ban)授的各種研(Yan)發機構的[De]牌子(中心[Xin]、基地[Di]、平台[Tai]、重點實驗室[Shi]等等),但這些牌子并不[Bu]能說明我們已經建(Jian)立起了以企業(Ye)為主體的機床行業新型技術[Shu]研發體系。真(Zhen)實[Shi]的情況是:真正有能力、并已基本建[Jian]立以[Yi]自身為主體的[De]技術研發體系的企業并不多,不少(Shao)曾經的重點骨幹企業,其技術[Shu]研發能力不僅沒有(You)提高,反(Fan)而較改革開[Kai]放前明顯下降了;至[Zhi]于大[Da]量新興的[De]中小[Xiao]企業,其研(Yan)發(Fa)能力更(Geng)為薄弱,其(Qi)中不(Bu)少企(Qi)業實際[Ji]上就是“拿來[Lai]主義”。
與其它産業領[Ling]域一樣,機[Ji]床工業多年來[Lai]一直積極踐[Jian]行産學研合[He]作的技術創新(Xin)模式,但是從“産(Chan)學研”到“産學研[Yan]用”再(Zai)到“政産學研(Yan)用”,其實際效果始[Shi]終不明顯。在機床工業領域,除了(Le)附[Fu]屬于企業和高校的技術研發機構[Gou]之外,幾乎[Hu]沒有獨立的從事機床技[Ji]術(Shu)研發的(De)專門[Men]機[Ji]構,導緻(Zhi)産學研合[He]作中的“研”基本處于(Yu)主體缺失的狀态。
最後是碎片化(Hua)。這具體表現為:力量分散,各[Ge]自為戰;統(Tong)籌缺失,難以形成合力、形成體系;政[Zheng]出(Chu)多門,重複投資;缺乏頂層設計,往往形成“一窩蜂”、“大幫哄”現象等。碎片化現(Xian)象(Xiang)不僅表現(Xian)在[Zai]企業主體層面[Mian],還表現在高校領(Ling)域,也在一定程度(Du)上出現在政[Zheng]府部門[Men]。特别需要指出,現(Xian)有技術研發體系明顯[Xian]缺失技術共享(Xiang)和推廣機制(Zhi),而這種機制[Zhi]恰恰是一個成(Cheng)熟的[De]技(Ji)術研發體系必不可少的功(Gong)能。
技術進步的路徑(Jing)依賴風險[Xian]
改革(Ge)開放後,機床工業實[Shi]施了一條(Tiao)以引進合(He)作[Zuo]、跟蹤模仿為[Wei]主的[De]技術路(Lu)線。這種(Zhong)技術路線具有速度快、成本低(Di)、風險小的優勢(Shi),因而為技術後[Hou]來者[Zhe]在(Zai)發展初(Chu)期所廣泛采用。改革開放初期(Qi)選(Xuan)擇這條路(Lu)線[Xian]是自(Zi)然合[He]理的,也是符合[He]技術進步一般規律的。
但是任何事(Shi)物都有其(Qi)兩面性。技術引進與(Yu)合作在為機床[Chuang]工[Gong]業(Ye)帶來快速[Su]技術進步[Bu]的同(Tong)時,也容易使[Shi]其(Qi)産生消極的路(Lu)徑依賴,并相應[Ying]地[Di]弱化自主創[Chuang]新能力,從而損害長期發展利(Li)益。在(Zai)具體實施[Shi]這一技術路線[Xian]的時候,需要特(Te)别注意把握好近期[Qi]效果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技術獲(Huo)得與能[Neng]力提高的關系,應始[Shi]終堅持[Chi]一手抓技術引進合作、一手抓自身[Shen]能力建設,兩[Liang]手都[Dou]要硬。
遺[Yi]憾(Han)的是,在技(Ji)術引進與合(He)作的具體實[Shi]踐中,不少[Shao]企[Qi]業沒有把握(Wo)好上述關系,相當程度地患上[Shang]了“引進(Jin)依賴症”。由于(Yu)長期沿用跟蹤模仿和引[Yin]進合作的路子,這逐漸成[Cheng]為一些(Xie)企業[Ye]的思維定式(Shi)和行為慣性[Xing],“反向[Xiang]工程(也稱逆[Ni]向工[Gong]程[Cheng])”也相應成為[Wei]他們最為得心應手的技術手段。路[Lu]徑依賴的危害,不僅弱化自主創新能力,而且容易在不知不覺中使我們忘[Wang]記(Ji)初衷,逐(Zhu)漸失[Shi]去獨立思考的(De)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這[Zhe]是真正的危險所在。
時至今日,有識之士早(Zao)已驚覺,跟(Gen)蹤模仿和[He]引進合作(Zuo)的路子已經越走越窄。一方面[Mian],可以引進的技術差不多都已經引進,而我們(Men)現在真正需(Xu)要的技術卻[Que]沒有人願意轉[Zhuan]讓了;另一方面,模仿隻[Zhi]能學到表面(Mian)的東(Dong)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核[He]心技術是[Shi]不可(Ke)能靠模仿學到(Dao)的。機[Ji]床工[Gong]業的(De)技[Ji]術進步路線已經到了需要重新校正方向的時候。
産業結構整體失[Shi]衡
本世(Shi)紀初機床工業(Ye)的連續高速增長至2012年基本(Ben)結束,其背[Bei]景就是機[Ji]床消(Xiao)費[Fei]市場發(Fa)生了顯著變[Bian]化。數據(Ju)顯示(Shi),2012年中國金屬加工機床消費市場的增[Zeng]長速度由2011年的32.9%斷崖式跌(Die)落至-2.1%,衰退一直持續了5年左右,直到2017年[Nian]才出現恢複性增長。市場的逆[Ni]轉使機[Ji]床工業(Ye)由連續高速增[Zeng]長(Zhang)一下子陷入[Ru]了[Le]“産能過剩”的(De)嚴重危機(Ji),被迫進入了艱難的[De]轉型調整[Zheng]階段(Duan)。市場變化的特(Te)點是結構性的(De),需求總量下降[Jiang]的同時,需求結構顯(Xian)著升級。因此,機床工業産[Chan]能過剩也必然是結構性的,過剩的是與市場正在(Zai)加速[Su]淘汰的那部分與傳統需求相對應的落(Luo)後産能,而(Er)與市場不(Bu)斷升(Sheng)級的新需求相對應的供給能(Neng)力則明顯不足[Zu],其本質是(Shi)“結構性産能[Neng]過剩”。其[Qi]背後是産業結(Jie)構[Gou]整(Zheng)體失衡。我[Wo]國機床工業(Ye)的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Fang]面:
一是産品供給能力層面的結構失衡[Heng]。具體表[Biao]現為[Wei],通用型同質化産[Chan]品的供給能力嚴重過剩,而定制型[Xing]差異化産品的供給能力則顯著不足。以大批量生産方式制(Zhi)造中低(Di)檔[Dang]通用型單機類産[Chan]品,是機床工[Gong]業的[De]傳統能力優勢(Shi),前些年甚(Shen)至有企業仿照汽車工業模[Mo]式,重金打[Da]造機床生産(Chan)流水線。這種優勢在老牌(Pai)國有(You)骨幹企[Qi]業(Ye)(包括轉制的國企)表現得尤為(Wei)突出,并為不少新興民營企業(Ye)所效仿。本世紀初以來,機床工[Gong]業的連續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Yu)上述優勢。
2012年以來,市場(Chang)需求結構發生了顯[Xian]著變化:中低檔通用型單機類産品的(De)市場需[Xu]求量大幅下降;而高檔型、定制[Zhi]型和(He)自動化成(Cheng)套(Tao)類産品[Pin]的市場需求量卻快[Kuai]速增長,這一變化與[Yu]機(Ji)床工業(Ye)的供(Gong)給能力結構形成了明顯[Xian]的錯位,适應傳[Chuan]統市[Shi]場的[De]龐大産能在顯[Xian]著變化的[De]市場面前[Qian]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
必須指出,正在發生的市場(Chang)結構性變化不[Bu]是短期現象,而[Er]是一種[Zhong]長[Zhang]期的趨勢[Shi]。這種[Zhong]趨勢也不[Bu]是近(Jin)幾年(Nian)才開始,隻是一度被過熱[Re]的市場氣氛所[Suo]掩(Yan)蓋了。因此,清醒認識并主動适應這一長期[Qi]趨勢,從根本上(Shang)調整自身供(Gong)給能力結構,是機[Ji]床工業(Ye)企業的明智選擇。
二是企業模式層面[Mian]的結構失衡。具體表現為“産品專業化”類型的(De)企[Qi]業(Ye)過多,而“市場(Chang)專業化(Hua)”類[Lei]型的企業則(Ze)鳳毛麟角。前者是指專注于某(Mou)一類(或某幾類[Lei])細分[Fen]産品的企業,如(Ru)車床類、銑床類、磨床類、齒輪機(Ji)床類等等(Deng),我國機床(Chuang)工業的絕大部分[Fen]企(Qi)業都[Dou]屬于這一類型。這[Zhe]類企業有特定而有限類(Lei)型的産品,但[Dan]是一般沒有特定的[De]目标(Biao)市場領域[Yu],産品(Pin)的普遍适[Shi]用性和市場[Chang]領域的廣泛覆蓋往往(Wang)成為該類企業的追求目标。它們的(De)突出(Chu)短闆是缺乏對(Dui)用戶工藝的深[Shen]入研究,為用戶提供(Gong)有價[Jia]值的成(Cheng)套解決方案(An)的能力普遍(Bian)薄弱。
所謂“市(Shi)場專業化”企業,是指[Zhi]專注于某一個(或某幾個)細分市場領域(Yu)的企(Qi)業,比如專注于汽車動力(Li)總成[Cheng]、汽(Qi)車[Che]整車沖壓工藝、航空、船舶(Bo)、鐵路、消費電子、模(Mo)具等等。這類企業[Ye]有特定而(Er)有限的(De)細分目(Mu)标市場,其産品具有非常(Chang)鮮明的市場針對性。它們的突出優勢是對目标市[Shi]場的用戶工藝有着[Zhe]十分深入的研究,是(Shi)真正的用戶領域專家,因此具備極強的[De]為用戶提供(Gong)成套解決方案的能力。
相比之[Zhi]下[Xia],第一(Yi)類企業是面向企[Qi]業内部的專業化(Hua),是産品專家;而第[Di]二類企業則(Ze)是(Shi)面向外部市(Shi)場的專業化,是(Shi)用戶專家。企業[Ye]類型的[De]不同反(Fan)映了企業(Ye)市場[Chang]定位、經營戰略(Lue)的區别,也必然[Ran]導緻(Zhi)完全(Quan)不同的企業[Ye]特質。與前者相比,後者[Zhe]更受用戶歡迎[Ying]。
需要特别[Bie]強調的是,“市場專業化”類(Lei)型的企業模式[Shi]是适應高端細分市場特(Te)殊需求的必(Bi)然産物,要想進入(Ru)高端細分市場,最宜于采(Cai)用市場專業化的[De]企(Qi)業模式。尤其那些對加[Jia]工[Gong]質量要求高的[De]行[Hang]業,無不對所需機[Ji]床設備和服(Fu)務有着專業特點十分鮮明的嚴[Yan]苛要求,這是通[Tong]用型的産品和[He]非本[Ben]領域内[Nei]的專家根本[Ben]不能勝任的[De]。事實上,目前占據上述高端細分市場的企業多數(Shu)屬于市場專業化(Hua)類型。
比如德國(Guo)格勞博(GROB)公(Gong)司占據(Ju)了中國轎車[Che]發動[Dong]機缸(Gang)體/缸[Gang]蓋加工(Gong)領域70%以上的市場(Chang)份額[E];再如濟南第二機床廠,該公司[Si]不僅在中國轎車整車(Che)沖壓工藝領域占據了近(Jin)80%的市場份額[E],還強勢進[Jin]入美國市場并(Bing)站穩腳跟,這首先得(De)益于(Yu)企業長期專注于該細分[Fen]市場的專(Zhuan)業化戰略。如(Ru)果[Guo]要在[Zai]更多的高端細分市[Shi]場有所作為,必然需要更(Geng)多的市場專業化[Hua]類型企業的努力(Li)。
三[San]是[Shi]産業體系層面的結[Jie]構失衡。數控[Kong]機(Ji)床主要功能單元和關鍵零部件,主要包括數[Shu]控裝置、伺服驅動單元、主軸單(Dan)元、測量反(Fan)饋元件、轉台(Tai)、換刀機[Ji]構(ATC)、滾動元件、軸承、液氣潤滑裝置等等。所謂産(Chan)業體系的結構(Gou)失衡,就是主要功能單元和關鍵零部件的發展長期滞後于[Yu]數控[Kong]機(Ji)床主機的發(Fa)展。盡管有(You)國家産業政策[Ce]的長期支持[Chi],但(Dan)時至今日,國[Guo]産(Chan)中高檔數控機[Ji]床所需的主要功能單元和關鍵零(Ling)部件仍[Reng]然嚴重依賴進口(Kou),不僅制約行業(Ye)的發[Fa]展,還為機床工業埋下嚴(Yan)重的安全隐(Yin)患。
上述三種結構性矛盾(Dun)是機床工業“大而不強[Qiang]”現狀背後的深(Shen)層次問題,因而也是機床工業轉[Zhuan]型調整的根本出(Chu)發點,必須[Xu]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産(Chan)業生态焦慮浮躁[Zao]
自2012年進入轉型調整階段以來(Lai),機床工(Gong)業呈現出兩(Liang)方面的明顯特征:一方面(Mian)伴随着轉型調[Diao]整的不斷深入,機(Ji)床工(Gong)業内部此消彼長的結(Jie)構[Gou]分化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則[Ze]是産業發[Fa]展生(Sheng)态變得焦慮浮躁。
機床工業的(De)産業發展生态,具體指行[Hang]業内[Nei]部的發展心态、價值[Zhi]取向和行[Hang]為特征。筆者觀[Guan]察,當前機床工業内部主[Zhu]要表現出(Chu)兩種消極(Ji)有害[Hai]的[De]狀态,即“浮躁(Zao)之風”和“産(Chan)業虛無主義”。
所(Suo)謂浮躁之風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Shi]急于求成[Cheng]。心浮氣躁、好高[Gao]骛遠,嚴重缺乏(Fa)紮實做[Zuo]好底[Di]層基礎(Chu)工作(Zuo)的耐(Nai)心(Xin);二是跟風鑽(Zuan)營[Ying]。熱衷于追(Zhui)風[Feng]口、趕(Gan)時髦,張口互聯網[Wang]思(Si)維、工業4.0,閉口新[Xin]制造[Zao]、新(Xin)業态,甚至盲目追求所謂共(Gong)享經濟、服(Fu)務化轉型、商業模式(Shi)創新[Xin]等等;三是粉飾浮(Fu)誇。對紮[Zha]紮實實練好内功的老實做法嗤之以鼻,卻盲目迷(Mi)信外部造(Zao)勢[Shi]的影響(Xiang),将一[Yi]些基(Ji)本的技術加以包裝(Zhuang)後以“創新”等面(Mian)目招搖過市;甚至有[You]些(Xie)僞創新也登[Deng]堂入室。所有這(Zhe)些表現,與機床[Chuang]工業[Ye]“精實嚴謹、低調内斂”的産(Chan)業特質格格不[Bu]入。
另一表現是“産業虛無主義[Yi]”。在一些人看來(Lai),機[Ji]床工業是傳統産業、夕陽産(Chan)業,發展空[Kong]間有限,尤其是在新一輪技術革命(Ming)蓬[Peng]勃興起之際(Ji),機床工業也可能和其他(Ta)一些傳統制[Zhi]造業一樣被(Bei)邊緣化甚[Shen]至[Zhi]被颠覆。近(Jin)年[Nian]來,諸如服務化轉型[Xing]、互聯網轉型(Xing)、商業(Ye)模式創新以(Yi)及新業态(Tai)、新制造等新概(Gai)念、新(Xin)名詞不斷湧現。受其(Qi)影響,一些企業開始(Shi)放松甚至放棄裝備制造産業(Ye)正面戰場的[De]努[Nu]力,盲目追逐所謂商業模式創新和(He)服務化轉型,有的企業更(Geng)是參與到金融[Rong]和[He]房地産的“盛[Sheng]宴”之(Zhi)中。其結果自然是制造業市場競争力進(Jin)一步衰退,不(Bu)可[Ke]避免地陷入經[Jing]營困境。
相較于浮躁之風,産業虛無(Wu)主[Zhu]義具有更大的危[Wei]害性。前者的危害局(Ju)限于敗壞行業(Ye)作風,導緻假、大、空盛行;而産[Chan]業[Ye]虛無主義的流(Liu)行将把(Ba)機床工業的(De)調整轉型引入到完(Wan)全錯誤的道路上。要認識到,我們與西[Xi]方發達國家的根本差[Cha]距,恰恰在于技術創新與精細管理方面的基本功力。如果[Guo]無視這些根本差距,而把(Ba)主要注意力和有(You)限資源都投入到(Dao)其他方面,這顯然就将(Jiang)誤入歧途、本末(Mo)倒置。
筆者認為,上述消極(Ji)産業(Ye)生态的産生和(He)以下幾方面因[Yin]素密切相關。
其[Qi]一是社會(Hui)轉型[Xing]期負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拜金主[Zhu]義(Yi)泛濫,投機(Ji)主義盛行,财富神話頻出[Chu],風口不斷變換,經濟和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變化增多,浮躁焦慮已經成為相當普[Pu]遍的社會心态[Tai]。
其(Qi)二是長期(Qi)存[Cun]在的“唯GDP”發[Fa]展誤區助長了短期(Qi)行為、政績工程、虛報(Bao)浮誇以及拔苗助長、竭澤而漁等不良(Liang)風(Feng)氣的形成和蔓延。
其三是[Shi]虛拟經[Jing]濟(主要指金(Jin)融服務業和[He]已經金融化的房地産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畸[Ji]形膨脹所産生(Sheng)的虹(Hong)吸效應(Ying),對實[Shi]體經濟(Ji)産生了明(Ming)顯的消極影響,不僅相當程度[Du]地擠占了實體經濟的發(Fa)展資源(脫實向[Xiang]虛),而且也對實[Shi]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行為方式産生了一(Yi)定(Ding)程度的負面幹擾。社會輿論一(Yi)度對新興技術的非理智追捧(Peng)(諸如所謂“新四大發(Fa)明”等)也難(Nan)免帶來(Lai)對傳統[Tong]制造業的輕視(Shi),影響行業的心[Xin]态。
其四是機床工業自(Zi)身轉型(Xing)調整[Zheng]的巨大壓力。機床工業的整體轉型[Xing]調整并非是主動的,而是被(Bei)迫進行的,是(Shi)從連續10多[Duo]年的增長盛宴中突然跌入轉[Zhuan]型調整之中。
轉型調[Diao]整絕非易事,非卧薪嘗膽[Dan]、傷筋動骨不會[Hui]見[Jian]到(Dao)成效(Xiao),當前處于轉型調整過程[Cheng]中(Zhong)的機床[Chuang]工業承受着巨[Ju]大的壓力,這[Zhe]也是焦慮浮(Fu)躁心(Xin)态形成[Cheng]的原因之一。
正确認識(Shi)我國機床工業(Ye)當前存在[Zai]的主[Zhu]要問題和差距,無疑将為機床(Chuang)工業未來30年正(Zheng)确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有所助益。